《广西社会科学》

尹沧海教授作品欣赏——写生篇(九华山、广西

作品欣赏
唐代张璪《绘境》有云:“外师造化,中得心源。”中国的山水画之所以不称为风景画,花鸟画之所以不称为静物画,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们是“心源”与“造化”交织融合的主客一体产物。即便是在对景对物的写生作品中,这一根本性质也同样贯穿期间。尹沧海教授的写生作品或记录着他所踏遍的万水千山,或记录着他所偶遇的一花一物。在这些作品中,观者能鲜明感受到,画家的思绪是如何被眼前的景物所触动,又如何将情思透过物象及其笔墨造型传达出来,正应了南朝刘勰《文心雕龙》之语:“登山则情满于山,观海则情溢于海”。
九 华 山
尹 沧 海 教 授 按
如果,你去过九华,那么你有可能知道天华峰,但你一定没见过天华峰的夜月。在春夜里,月儿升在空中,如一大块银盘浮在深碧的水中,你在山顶的大吉祥禅院就着月光写生,院落的前坡下,有一块方圆不算太大的菜地,静夜里,你能嗅得青菜与泥土的清新气息,听到菜叶舒展的声音;在院落的左侧,依着山房,有一块龟状巨石,昂首向着远方。远山崔嵬迷渺,山坡上的大片竹林与三五攒聚的古松沐浴在这微澜的春风里;你在禅堂侧畔醉卧,箕座在院子里的蒲团上静听天籁之音;你在山前的高岩上倥立,俯瞰着天与远山之间渺渺茫茫的地平线,时空仿佛在这里定格,你的精神散落在虚空里,忘却了自身的存在……
当然,还不止这些,在此刻,沉浸在你脑海里的还有大觉寺的竹楼;百岁宫角楼上摇曳的风铃;天台和风送来的鐘鸣;祗园寺前的霜晨与金秋以及云波书院的幽谧;花台雨后的秉烛夜游;依山而下的淙淙流泉,嘻戏的猴群,林间觅食的松鼠乃至九华山下金黄金黄的稻田,大片大片的莲塘都给你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。
而你,在北方这座钢铁丛林里,每每想念,每每有山林之想……

安徽·九华山天华峰月下写生
100×55cm
2004年

安徽·九华山偶写
69×45cm
2005年

安徽·九华山祇园寺写生
68×68cm
2009年

安徽·九华山花台写生
68×68cm
2010年

安徽·九华山袛园寺之一
68x68cm
2010年

安徽·九华山袛园寺之二
68×68cm
2011年

安徽·九华山写生
68×68cm
2011年

安徽·九华山写生(左笔)
44cm×59cm
2013年

安徽·九华山写生
45×65cm
2013年

安徽·九华山写生之一
44×59cm
2015年

安徽·九华山写生之二
45×65cm
2015年

安徽·九华山写生之三
44×59cm
2015年

安徽·九华山写生之四
59×44cm